第434章 治家_红楼襄王
优书网 > 红楼襄王 > 第434章 治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34章 治家

  走出长史司正厅,王培安问了正收拾书册的小吏,后者恭谨答道:“是王妃在惩治宦官!”

  此人说话时,另有一小吏从外面进来,神色间满带有兴奋之意。

  这人是专程出去看热闹,显然此时已将前因后果搞清楚,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回来分享。

  因为王培安的缘故,导致宦官们对长史司小吏也看不顺眼,双方私下里矛盾深得很。

  如今宦官们遭罪,他们这些人自是高兴无比。

  “大人,内府那些宦官贪墨财物,如今正被施以杖刑!”

  王培安点了点头,平静说道:“这些宦官最是奸佞,如今是自食恶果!”

  “大人可知,他们贪的是谁的银两?”

  王培安义正言辞道:“只要是贪了,无论怎么贪都是罪过!”

  “是这么个理,可实在凑巧的是,他们贪的是大人您的赐银!”

  “原来王府除夕给您的赐银有一百两,这帮人竟贪了其中七十两!”

  那七十两银子,王培安当然还记得,说实话发生这种事情,也让他有些心情复杂。

  自己正经向王府痛陈利害,那帮宦官不过是被骂一通,反倒自己无心之举让这帮人受了严惩。

  “想来通过此事,那帮阉宦要收敛些!”王培安沉声说道。

  王府惩治宦官乃家事,王培安自是不会多问,他只关心今天朱景洪何时回来,千万不要误了下午的课程。

  倒不是说下午的课格外重要,实在是因为朱景洪缺课太多,让王培安珍惜给他上的每一次课。

  而此时被王培安牵挂的朱景洪,此刻正陪着皇帝检阅新军。

  到目前为止,北四卫的训练已持续整整一年,这四支军队从上到下由内而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毫无疑问,所有使节都受到了极大震撼,原本听到的“传言”到此被确认为现实。

  阅兵已然结束,参阅军队已陆续撤出,但朱咸铭却没要走的意思,而是他要在此地招待列国使节。

  校场地方宽敞,可以彰显朱咸铭的宽广胸怀,故而他才会在此地设宴。

  很快宦官设置好了桌椅,待朱咸铭落座之后,一帮使节们才分别落座。

  各藩国、部盟、土司、汗国的使节,加起来足足有八十多家,现场穿得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除了这些使节,内阁大臣六部九卿,以及五军都督府的高官们也在,可见这次赐宴规格极高。

  太子和睿王两人也在,他们在御座之下分左右设座,位在内阁和六部九卿之上。

  在这样公开的场合,把睿王摆在跟太子对等的位置,确实让外臣们开了眼界。

  “对了,如今大明不是还有一位亲王,却不知他在何处?”有使节低声询问。

  第一次出使大明使臣,认不得朱景洪也是极正常的事。

  被问那人便小声答道:“御座右侧,挎刀而立的那位便是了!”

  “啊?竟就是他……我还以为是侍卫呢!”问话的使臣极为惊讶。

  “侍卫哪比得过这位武艺高强,襄王殿下之勇武可是冠绝天下!”

  “说实话……这位殿下只比常人高了些,仅看身形实难看出其勇武!”

  “你不相信?”

  “我当然相信,只是觉得不可思议!”

  底下正窃窃私语着,而御座边上的朱景洪则是干站着,顺道听内阁首辅汇报工作。

  应天府的事基本平息,赵玉山想将清丈扩大到整个金陵,此刻正与朱咸铭做初步探讨。

  关于扩大清丈范围这件事,朱咸铭其实早就有打算,如今则是进行初步探讨。

  范围从一府扩大到一省,绝不是下道圣旨那么简单,需要做更为充分的准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执行朝廷意志的金陵地方官,就成了首先要布置好的一环。

  简单来说,赵玉山要把“不听话”的人撤下去,同时把听话的“自己人”换上来。

  听起来似乎有铲除异己,任人唯亲的嫌疑,但这也是做大事最有效的手段。

  但这样的计划,其难点在于让皇帝同意,毕竟人事权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此时赵玉山只是在讲初步想法,具体的人员名单还要下去反复斟酌。

  可即便如此,他对整个金陵大换血的初步构想,却还是讲了足足有十几分钟。

  在这非正式场合讲如此大事,似乎显得不太恰当,却恰恰证明了赵玉山想法老道。

  私下里和皇帝说,被否了也无伤大雅,若是在朝堂上讲这些被否,意味可就完全不同了。

  “赵卿所想,极为稳妥……回去先拟个名单出来,到时候再召集廷议公断!”

  这样的大事,朱咸铭当然可以自决,但他还是想走正当程序,给某些人发牢骚的机会。

  “是!”

  “好了,宴席马上就要开始,你也归座入席吧!”朱咸铭微笑说道。

  “微臣告退!”

  待赵玉山退下之后,朱咸铭先是喝了一口茶,而后问道:“那个贾化……升任金陵按察司副使,并接替何顾谨全权理事,是不是升得太快了些?”

  听到这话,朱景洪下意识左右望了望,却发现老头儿回头望向了自己。

  老头儿什么意思?他是在问我?难道他觉得贾雨村是我的人?不应该啊……

  “你小子聋了?”

  “爹,您是在问我?”

  “这儿还有旁人?”皇帝反问。

  “爹,儿子哪懂这些大事,再说那贾雨村行不行,儿子也不知道啊!”

  “你们不是挺熟嘛,他都替你办了好几件事!”

  朱景洪是皇帝重点关注对象,贾雨村专呈给他的“太上皇寿礼”,以及他从金陵帮他找洋人水手船工,这些事情全都不可能瞒住皇帝。

  这个时候,朱景洪表现得格外坦荡,便听他说道:“办了几件事也谈不上熟,但您真要问儿子的看法,儿子只能说……这人确实有些本事,办事还算靠得住!”

  朱咸铭微微一笑,却没有对此多说什么。

  “爹,为何不给儿子设个座位,儿子这是把侍卫的活儿给干了!”

  “你看看你这一身装扮,哪有半分宗王的体统,不站着还想要坐着?”

  此刻朱景洪身着曳撒、手戴护腕、腰挎宝刀,若是换上甲胄完全可以上战场去。

  事实上,对于在皇帝身边侍卫,朱景洪是一点儿不排斥,毕竟不是谁都能有这资格。

  “对了,你说要派人出海做事,安排得如何了?”朱咸铭又问起了这件事。

  “已经安排下去了,再过几日他们就要出京!”

  “海上贼寇众多,想做生意并非易事,那些个……”

  朱咸铭滔滔不绝讲述起来,因为近一年对海上之事的关注,让他也成了半个专家。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sw8.cc。优书网手机版:https://m.ysw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