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30年代(1w)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优书网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17章 30年代(1w)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7章 30年代(1w)

  第117章30年代(1w)

  现在有个问题,南京路这边百货云集,国外的,国内的,大家都在抢这一亩三分地的利润。

  虽然朱传杰想的很好,试图将顾客群体区分开,但能不能成功谁也不知道,只能去试。

  另外,供应链能不能跟得上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供应链跟不上,楼里空空荡荡,来过一次的客人绝对不想来第二次。

  以目前这个世界的产能,奢侈品还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

  就拿后世风靡全世界名媛的H牌来说,现在在国内的名气还没有那么大,至少不是人尽皆知的程度。

  当然,其在法国,或者整个欧美还是有一丢丢影响力的。

  这个品牌甚至可以追溯到将近100年前,品牌创始人在战场上练就的技艺。

  H牌诞生于19世纪初期,那个时候,拿破仑的军队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兰西胸甲骑兵团。

  为了能让士兵们更加心无旁骛地上阵杀敌,拿破仑专门给这个团找了几位缝补、制作马具的匠人。

  在1485年的时候,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展开决战。

  因为着急上战场,铁匠来不及为英王补上马掌上缺失的那颗铁钉。

  因为这颗小小的铁钉,英王在战场上不幸从马鞍上翻了下来。

  首领坠马,军心大乱,大好河山就这么拱手让人。

  英王理查三世,倒霉蛋本蛋就是他在“因马掌丢江山”的前车之鉴下,拿破仑要求自家工匠在制作马具的时候,必须要一丝不苟。

  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培养下,军队里匠人们制作马具的手艺也是越发精进。

  但无奈天有不测风云,随着拿破仑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他的骑兵团也日益涣散。

  到了1837年,其中一位原军队的工匠回到巴黎,和亲戚开了一家专营马轭、缰绳、吊带等各种马具的小店。

  这个工匠的名字叫ThierryHermes,而他也是爱马仕帝国的开启者之一。

  路易十四这个人生平最喜欢的三件事就是抽烟、喝酒、烫头……哦不对……丝袜、高跟鞋、烫头。

  而他也为法国的男人们开启了一扇“爱美之门”,拥有一套顶配马具,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男人最有面子的事。

  大到一颗铆钉,小到一处缝线,他将战场上的标准带到了店里,不允许自己的作品上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也正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的产品有了后续的爆发力。

  一个小小的马鞍,动辄就要做上好几个月。

  不管你身份如何,都没得商量。

  这也是他的马具店刚开张时生意不好的原因。

  1842年的某一天,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的弟弟斐迪南乘马车出游。

  途中,因为马掌不牢固,使得马受了惊吓,一下子就把马车给掀翻了,斐迪南也因此丧命。

  不过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大家想起了以安全性著称的Hermes。

  举个例子,Thierry所制作的马具均采用来自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生牛皮。

  因为气候的原因,这里出产的牛皮既柔软又完整。

  而且,在缝制马鞍的时候,他采用的是“马鞍双针法”,这种针法的优点是,那怕马鞍中的某处开线了,也不会一下子全部崩开让马匹受惊。

  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Thierry开始在巴黎打开了自己的市场。

  H牌当然也不是一代人就可以搞定的买卖。

  到了1870年左右的时候,Thierry已经基本将马具店交给自己的儿子查尔斯来打理了。

  查尔斯在1878年,直接把店铺搬到了福宝路24号的一栋二层小楼里,也就是拿破仑三世的皇家花园隔壁。

  这条街上每天出入的都是名门望族,都是自己的潜在目标客户或者说已经是客户了的。

  当时,法国和俄国才刚刚消停,签署了和平协议,他冒着回不来的风险,直接跑到沙皇家里去推销产品了。

  结果,他不仅安全地回到了法国,还从沙皇那搞了一顶帽子回来,顺便带了一大笔订单。

  但无论接多少订单,始终都记得父亲对于马车和马具的热爱,在制作工艺上丝毫没有打折扣。

  如果说,Thierry是爱马仕奇迹的开始,那么二代三代就是这个奇迹的转折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逐渐开始马车在法国的地位。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H家的第三代意识到,如果再像现在一样只作马具,那自家品牌要不了多久就得成为历史。

  于是,在1897年的时候,他设计出了一款给男人装马鞍的皮包,而它也是爱马仕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手袋。

  25年后,H家的第一只女包诞生。

  这款包出现的原因非常简单,只是因为H家第三代的老婆说了一句:整个巴黎都没有人家喜欢的包包。

  自此之后,皮质手袋慢慢成为了品牌中最受欢迎的产品。

  可尽管如此,他却没有忘记,马具是爱马仕家族的起点。

  为了让马术元素深深地印刻在爱马仕的血液里,他将自己收藏的一幅叫《四轮马车与马童》的画设计成了品牌的logo,而这个logo也一直被沿用至二十一世纪。

  当然,H家真正成为贵族,还要等到1956年,当时的摩洛哥王妃葛丽丝·凯莉用一只包遮挡了一下自己因怀孕而走样的身材。

  这一挡可不要紧,一夜之间就带火了这款包。

  时任爱马仕总裁顺水推舟就将这款包更名为凯莉包了。

  丑国著名的《生活》杂志正巧就捕捉到了这一画面,并用做封面,一时之间,H家皮包之名上了热搜,从此这个包包就被叫做凯莉包啦。

  这个镜头也成为了历史性的画面,一度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而另一款爆品铂金包的来历更加传奇。

  简·铂金一次出行不小心把东西撒了一地,坐在她旁边的男人忍不住开口道:你应该用一个有内袋的包。

  而她却说:如果哪天H家出了带内袋的包,我一定会买!

  这个男人就是当时的H家的总裁,三年之后,有内袋的铂金包诞生!就是这么的机缘巧合。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凯莉包也好,铂金包也好,只不过就是一个手袋罢了。

  但是对于H家来说,每一只手袋的诞生都要经过纸样、选皮、裁剪、缝制等多个步骤,它更像是一个生命孕育的过程。

  从1837年至今182年,爱马仕经历了无数次的工匠更替。

  从最初的老板亲力亲为,到如今清一色毕业于巴黎最著名的技术院校的工匠,可它的工艺流程却依旧同182年前一样,丝毫没变。

  就像H家手工坊的主管说的:

  每当有人问我在爱马仕工作的30年间,有什么变化时,我会回答‘什么都没有变’。人会变动,但工艺不会变。而且,皮料越是珍贵,这个过程就会越漫长。再加上工匠手工剪裁、缝制、打磨、抛光等等步骤,时间就更长了。

  一直到21世纪,H家在制包时依旧在沿用“马鞍双针法”,也是最早用来缝制马鞍的针法,力求连接处永远都不会开线。

  所以,在H家买包排队的时间以年计算,真的不是因为销售太傲慢不通情达理,也不是因为品牌在拿乔耍大牌。

  而是因为一件艺术品,确实值得花时间去等待。

  在时尚产业已经高度工业化的后世,H家对于手工工艺的坚守似乎已经到了固执的地步。

  这份固执的代价是更低的效率和更高的人工成本。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固执,才让每一只H家的包都能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

  跟那些活在流水线上的品牌相比,H家似乎更多了一份,充满人情味的温度。

  如果说“下马上车”是H家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1989—2006年的产品线扩张,无疑是令H家攻陷全球的又一力作!

  在1989—2006年期间,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4倍至19亿美元!

  2013年公司又创下业绩新纪录,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营业利润16.9亿美元!

  是奢侈品行业过去6年中发展最快的公司

  导演这出好戏的正是H家的第五代接班人,他无疑是H家族中最为成功的接班人之一!

  设计巧妙的公司结构以及保持「神秘感」的产品扩张,令他名留奢侈品行业的青史!

  在他的任期中,H家的股权被分割成6家控股公司组成的集团。

  而这6家控股公司又分为两大部分——一层更侧重于所有权的管理,即EmileHermèsSARL,这个以家族祖先命名的实体由家族成员组成,负责决定预算、批准贷款以及行使否决权;

  另一层即HermèsInternational,则负责公司日常管理以及跟外部展开合作(在其11名董事会成员中,非家族成员目前占据了四个席位)。

  如此一来,H家兼具了家族的绝对掌控以及更加开阔的外部视野。

  在此基础上,H家在1993年选择了上市。

  但H家仍有超过80%的股份掌握在56个家族成员手中!

  在保证家族绝对控股的基础上,家庭成员被允许买卖股票,从而避免了家族成员因为股权价值而发生纠纷。

  正是这种公司架构设计,让H家得以在遭到LVMH恶意收购时全身而退!

  后世H家的包之所以敢说最好,就是因为包包诞生的每个环节都能称最。

  全球最好的皮革供应商,第一轮选择皮的权力是留给H家的,其次才会轮到LV、GUCCI等其他品牌。

  任何有瑕疵的皮革H家都是不要的,H家所使用的皮革只占所有好皮料的10%。

  而H家一般最常用的皮是:牛皮、羊皮、蜥蜴皮、鸵鸟皮、鳄鱼皮。

  2009年出了蛇皮的东西。

  首先要说的是牛皮,H家的牛皮分很多种(一般以皮革的位置、花纹及牛的种类等来分。)

  在购买下万里挑一的皮革后,H家是采用手工鞣质的办法来加工皮革。

  让各种不同的皮革展现其特性,创造出美丽的纹路。

  鸵鸟皮H家只选择鸵鸟屁股位置的皮革,是因为鸵鸟毛孔粗大,屁股位置的毛孔是最均匀的,看起来就更美;其他品牌的纹路就呈不规则状,毛孔与毛孔之间的间隔大小不一。

  至于鳄鱼皮,H家有自己的鳄鱼养殖场,且一般的小款包都由一整只鳄鱼做成,因为美洲鳄与亚洲鳄体积小。

  且,H家的鳄鱼皮的花纹即鳄鱼背上的方块是逐渐慢慢变小,对称且有规则。

  就算是几只鳄鱼做成的大包,皮与皮之间的接缝都可以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就像一整块皮一样。

  除了皮子以外,最关键的还是纯手工制作。

  包是工匠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亲手划出样式。

  为什么使用浸过蜡的麻线?因为防潮效果好。

  如果顾客买走一个爱马仕包,那她的包将终生由制作它的工匠来维修。

  等于就是请了个专门的修理师傅,一对一的服务。

  H家的包一大特点就是里面和外面一样漂亮,外面一层皮,里面一层皮,如同一位真正的优雅女士。

  当女士伸手进入包里找东西的时候,不但手会感觉舒服,眼睛也能同时看到美丽的内里。

  包包一般在提手及外部都会有黑色封边,H家的蜜蜡封边是一辈子都不会脱落的。

  因为H家是上一层涂料再上一层蜜蜡,经过几次这样的重复,才能完成一个包的封边。

  之所以这般费时费力,完全因为这个品牌希望自己的东西是客人买回家,可以用来传家的物品。

  它不但带着H家对其家族的深深情感,更将这份祝福许给他人。

  希望H家的包能在客人的家族中流传,并记录下使用者的无数回忆。

  当然,现在的H家还不属于顶级奢侈品,不过朱传仁认为很有必要跟法国这些奢侈品牌提前打好关系,帮助他们开拓远东市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小赚一笔。

  他从来不嫌弃什么钱多钱少,只要能赚的钱就不含糊。

  于是他亲自出马,通过康德总董,联系了法国国内,再找中间人邀请这些品牌的掌门人来华夏一序。

  可别小瞧这个时代华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魔都‘冒险家乐园’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又有康德总董背书,这帮家伙可是很愿意来魔都玩玩的。

  玩玩的同时还能赚钱,这可是一桩好买卖。

  最关键的是,自一站后,法国国内的经济直线下滑,这些做奢侈品的,也必须要找到新的销售渠道了。

  当然,法国的衰落并不是从一站开始的,而是从拿破仑战争之后。

  确切地说,从1815年之后开始,法国就已经从它所拥有的优越地位所跌落,再也不是一个独自追求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国家了。

  不管表面上摆出多少标准和理由,但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不高,说话够不够分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军事实力如何(到底能不能打),有没有威慑或者强迫其他国家追随自己的能力和魄力。

  而1815年之后,法国军事实力的衰落自然确定无疑地会带来国际地位的下降。

  从德意志国家在30年战争当中自相残杀殆尽开始,到1815年滑铁卢的末日钟声。

  接近两个世纪里面,虽然法国屡有更迭甚至还爆发过内战和隔命,但是大体上都是法国在追求独霸欧洲,然后和其他大国进行斗争——先是和哈布斯堡后是和英国——的过程。

  在这期间,法国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并且取得过多次的辉煌胜利,在拿破仑时代的顶峰更是接近实现了这个目标,一度主宰了欧洲大陆。

  然而在整个欧洲的大国的围攻之下,这种昙花一现的盛景就马上消失了。

  拿破仑战争的最后失败,给法国人带来的创伤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加是实际上的——法国的人口损失一直都没有得到填补,也失去了再和欧洲各国同时作战的勇气。

  人口对法国和列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是争霸的根本和力量的源泉,没有足够的人口就不会有压倒性的兵力(西方各国的科技水平差别不大,因而对决的时候更要看总兵力)。

  在之前法国一直都是欧洲的第一人口大国,而这也给法国带来了一次次东山再起的资本。

  但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法国的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其他各国的人口开始反超了法国。

  在1815年到1870年,法国人口从3000万出头增加到了3400万。

  而德意志范围内仅仅普鲁士一国就增加到了2700万,自从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的人口首次反超了法国,也敲响了法国人欧洲霸权梦的丧钟。

  当然,公平地说,法国人的人口补不起来,不完全是因为战争——德国人在三十年战争中人口损失更大,但还是恢复过来并且远远超过了法国。

  法国人口补不出来只能是由于在战争之后法国人不愿意生育了。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站之时,德国的人口是6500万,法国人口是3800万左右,相差几乎一倍。

  如果两国单独对决的话,法国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德国的对手——而这也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在第一次世界大站之前,英国在法国和德国中间选择了法国来支持,并不证明他们对法国多么热爱,也并不证明他们对法国多么有信心。

  恰恰相反,这说明他们判断法国决定性的、不可逆的弱于德国,所以才需要英国来进行支援,以免德国独霸欧洲。

  也就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站开始之前,法国在其他欧洲大国看来就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咄咄逼人的霸权国家,而是需要支援以免被人所征服的弱国了。

  当然这个“弱”,是相对于德国来说的。

  1870到1914年的法国,虽然经历了普法战争失败的创伤,但是毕竟底蕴还在,还是西方世界的强权国家,可以在世界当中相对自由地行动。

  这一段时间内殖民地大大扩展,而且执行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比如同沙俄结盟)。

  第一次世界大站虽然是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但是法国在其中创伤巨大,并且并未得到一个安全环境。

  而德国依旧统一而且潜力巨大(虽然暂时因为战败而陷入混乱),法国所面对的环境并没有比之前更好,甚至可以说更糟——因为他原本的强大盟友毛国已经消失了。

  而1918年到二站开始时的法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半强权,也就是一个“追随着英帝国,在盎格鲁-萨克逊强权格局下的一个次等补充”。

  此时的法国虽然还拥有巨大的殖民地,但是国力衰减,而且极端依赖和英国的同盟。

  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已经事实上不可能依靠自己来保卫所谓的法兰西世界了。

  在1935年,《法苏条约》签订,但是在英国人的压力下,这个条约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重建法毛同盟,遏制德国”的目的,只是沦为空文。

  在1936年的莱茵兰危机当中,希大爷的挑衅行为引发了欧洲震动。

  法国政要们询问总司令甘末林将军是否能够以军事手段来干预。

  甘末林的回答是“必须要同英国一起行动才有把握”,结果英国人并未行动,法国人只能眼看着德国人重占莱茵兰而一筹莫展。

  种种事例,都十分明白地证明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已经衰弱,不仅没有了单独争夺欧洲霸权的目标,而且也极端依赖英国支持、以至于外交和军事都极受影响的事实。

  至于二站后,没什么好讲的了,那是欧洲的诸神黄昏。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体系解体的背景下,所有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实力都在降低,法国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次世界大站中法国在战争中死亡人数达160余万,约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1/10,受伤者更达300余万,其中超过50%是青壮年。

  而法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240多亿美元,战前法国本来是债权国,但战争结束后,法国变成了债务国,欠下了丑国和英国巨债。

  战争严重摧残了法国经济,大战结束时,法国工业品和农产品产量都只及战前一半多一点。

  虽然损失巨大,但法国在战后较快地恢复了经济,总体来说,到1925年左右法国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到1930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战前增长了近一半。

  但这段时期的法国社会却很不稳定,不安的主要原因是郑治。

  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很简单,就是要尽一切努力防止德国人东山再起。

  为此,他们严厉要求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中所答应支付的战争赔款,甚至以武力相威胁,占领了鲁尔区。

  但由于德国实在有心无力,法国也没有办法,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外交方面,法国的主要方针是联合德国周围的小国对德国形成包围圈。

  1920年起,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签署了协议,共同对付德国。

  最后,为了以防万一,在当时法国的国防部长马其诺倡导下修筑了巨大而漫长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贯穿德法边境上最易受到德国人攻击的地段,长达200余千米。

  至于内政,法国与英国和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大不一样,国会派系林立,结果导致法国的政坛混乱不堪,政府更替异常频繁。

  例如从1920年到1940年区区20年间,法国的政府更替达40次之多,平均每年两次,最短的届政府从上台到下台一个月都不到。

  只有在普恩加莱联合左右两翼组成了“国民统使法国的政局稳定下来,社会也欣欣向荣,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跟法国差不多,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接战争费用甚至英超过法国,达350多亿美元。

  整个战争期间英军死亡人数达70余万,受伤200余万。

  在战争中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英国损失商船达2200余艘,约合800万吨,相当于英国所有商船总吨位的70%。

  总之,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损失掉了其国民财富总额的三分之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战后转而成了债务国,欠丑国40余亿美元。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英国便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近半。

  这次危机刚一复苏,不久再次陷人长期的萧条之中,到1930年时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次于丑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第一次世界大站之后英国郑治最大的亮点是工党的崛起。

  英国工党是由工联、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等一些左翼组织合并而成的。

  他们提出的主张是种温和的“社会主义”,比自由和保守两派更加注重下层人民的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迅速成为英国的主要派系之一。

  在1922年的新大选中,工党赢得了142个议席。

  这次选举后不久,保守派的邦那劳首相因年老体弱而辞职,鮑德温没有努力寻求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问题的具体办法。

  结果在新一届大选中,保守派一下少了近90席,工党增加了近50席,自由派获得约160席。

  由于保守与自由之间长期互相倾轧,自由派根本不愿再与保守派合作,于是工党乘虚而入,与自由派联合起来占据了下院约350个席位,足可执政。

  结果,工党首脑麦克唐纳成了新首相,这是工党第一次执政,也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工党当政之后替工人们做了一些好事,如通过了“惠特利住宅计划”,由国家拨款替穷人造了许多房子等等。

  但工党并没有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其政策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保守派乘势而起。

  结果,在新大选中,保守派竟然赢得了451席,工党只有151席,此后英国政坛开始变成保守派与工党轮流执政。

  此后,保守派的鮑德温、工党的麦克唐纳又先后执政,但都未能解决英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到1935年6月,麦克唐纳终于辞去了首相之职,保守派鲍德温第三次担任首相。

  就在鲍德温当上首相不久,英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936年1月,乔治五世国王去世了,他的长子继位,称爱德华八世。

  这位爱德华八世是个性情中人,他爱上了一位两次离婚的女辛普森夫人。

  国王要娶这样一个妻子士当然遭到了大多数英国人的强烈反对,鲍德温就是其中一个,他认为这样做会令整个英国蒙羞,也与宪法不符。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要么爱德华八世不娶辛普森夫人,要么他为娶辛普森夫人而退位。

  权衡再三,爱德华八世决定不要江山要美人。

  1936年12月,爱德华八世宣布退位,这时才当了325天国王。

  继位的是他的弟弟,称乔治六世。

  不过十多天后鮑德温便辞职下野了。

  鲍德温下野后,继任的是保守派的新党首内维尔·张伯伦。

  张伯伦这名字都听说过吧,他将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中以其“绥靖政策”而闻名遐迩。

  较之英法,第一次世界大站后德围社会经历了更剧烈的变革。

  1918年底基尔港的水兵举行了起义,直接导致了德国的投降和君主制的终结,起义最后演变成了十一月隔命,这次隔命的重心是南部的巴伐利亚和首都柏林。

  在柏林,已经无法控制局面的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只得将权力移交给了社会民主派的艾伯特,社会民主派早在1912年就成了德国国会里最大的派系。

  艾伯特出身工人,继倍倍尔之后担任社会民主派领袖,他是个典型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将德国的国家利益置于一切其他利益之上。

  虽身为社会民主派系领袖,但他对社会隔命、工人起义之类怀抱着恐惧与反感。

  不过,当看到隔命不可避免,君主制的灭亡亦不可避免时,他还是站到了隔命一边,并且成了隔命与德国的领袖。

  1919年1月,德国举行了大选,社会民主派获得了全部选票的近40%下月召开了国民议会,选举艾伯特为老大。

  由于会议是在小城魏玛举行的,因此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也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魏玛政府的第一件大事是被迫接受屈辱的《巴黎和约》。

  这导致了德国国内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不但工人纷纷起来罢工,极右分子们也乘机发动叛乱,德国处在风雨飘摇中。

  但艾伯特以他的铁腕一一平定了这些叛乱,勉强令德国保持统一与发展。

  不过这时候另一个派系崛起了,并迅速成为左右此后德国政局的新势力—邪恶的新势力,具体是什么就不说了吧。

  总的来说,一站之后,整个西方都陷入到一片混乱之中,只有丑国在一站中赚的盆满钵满,世界的中心也逐渐偏向北美。

  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远东的格局,魔都的各个租界不在是白人当道,华人逐渐走上权力舞台。

  而这个时候的魔都,也即将迈入黄金时期。

  1930年,这一年朱传仁42,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两个女人的丈夫,不知道多少女人的依靠,更是朱家的主心骨。

  进入新的十年,朱家在魔都的地位也有了迥然不同的提升。

  随着倪家的地位越来越重,朱家也跟着水涨船高,当然,朱家本身的财力就不俗,也谈不上谁下嫁,谁高攀。

  毕竟朱传仁跟倪思纯结婚的时候,倪家还没发达呢。

  而且除了他,也没人知道倪家能生出三个牛哄哄的女儿。

  现在要是有好事的人给魔都排一个四大家族,朱家必然在列,至于排第几那就见仁见智了。

  到了这个层级,钱多点少点,不会有太大区别,主要还是看势力。

  朱家表面似乎没有什么势力,但有心人都知道,朱家养了一支武装,人数不详,武器十分先进,很多军队都看不到的武器,在朱家人手中能见到。

  除此之外,朱传仁跟漕帮关系密切,虽然跟黄麻皮闹翻了,但新晋大亨杜莱阳可是朱公馆的座上宾。

  除了杜莱阳,还有何太生呢?这位镜湖老太爷的门徒,地位可是高的一批。

  另外,仁和码头的吞吐量已经是全魔都第一了,在码头打工的漕帮兄弟有数千之多,这股势力也可以看作是朱传仁的囊中之物。

  郑治这块,有老婆家里人做依靠,还跟东北王关系莫逆;

  势力上有着不次于正规军的战斗力和人手,这还是他没有揭竿起义的缘故,真要是想做点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拉起大旗,招揽数万手下。

  财力上就更不用说了,在国内食品行业占据半壁江山,很多现在长成青年的人,小时候都是吃旺旺和好朋友长大的。

  再加上码头、航运、餐饮、娱乐、百货、工程建设、房地产、报业、服装等多个行业齐头并进,没人知道朱传仁到底有多少钱。

  但用一句富可敌国来形容绝对没毛病。

  钱、权、势缺一不可,而朱家却是三足鼎立,哪样都不差,这样的威势让人咂舌,朱传仁更是成为传说一般的存在。

  他现在人到中年,前半辈子积攒的气势被渐渐收起,一个人走在马路上不会被任何人瞩目。

  当然,他这么怕死的人,是决不允许一个人暴露在危险中的。

  虽然现在好像没谁对他不利,但小本子狼子野心,指不定什么时候便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小心起见,还是多带点人为妙。

  他也发现,最近街上的小本子越来越多了。

  其实这个时代,魔都是没有所谓日租界这个说法的。

  十九世纪中期魔都开埠以后,经济开始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魔都便逐渐成为小本子向往的移居地。

  早期来沪的小本子大多居住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以开钟表店、服装店、照相馆等小本生意或者经营女支院谋生。

  第一次世界大站后,霓虹纺织业开始大规模投资魔都,在虹口、杨浦开设了很多纱厂、纺织厂,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人员源源不断踏上魔都这片土地。

  1923年魔都到长崎的定期航线开通,“长崎丸”和“魔都丸”两艘轮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更有利于两地的交往。

  因此小本子侨民在沪人数持续增加,现在估计能有一两万了,占魔都外国侨民人数将近三分之一了。

  他们除了主要聚居在在虹口吴淞路一带以外,还向越界筑路的北四川路北段、狄思威路等处快速扩张。

  随着侨民的增多,这些区域内建起了不少为霓虹侨民服务的住宅、学校、医院、菜场、剧场、寺院等设施,使当年的虹口处处呈现浓浓的东洋风貌,有了“小东京”的称谓。

  小本子的野心昭然若揭,这些发现和变化也让朱传仁进场陷入愁眉不展的情绪。

  有时候知道太多也是一种负担,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反而活的轻松自在。

  他此时正坐在红头巾开的服装厂中。

  这女人身体不好,但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她不甘于在家做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女人,她更想像鲜儿一样,给这个大家族做出贡献,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自己平日里喜欢穿着打扮,各式各样的旗袍挂满了好几个衣柜。

  当然,不可能指望所有女生都能像她一样穿上老师傅量身定制的旗袍,她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将一些好看的服饰量产,卖的价格更便宜,好让大家都能穿得起。

  这个想法得到了传武的支持,但他哪懂商业,只能找朱传仁求助。

  朱传仁一听,二话没说便拨了一笔款,并在闸北给她收了家倒闭的服装厂,直接接手工厂和工人,开始经营。

  红头巾也没让人失望,她拿着朱传仁给她画的T恤、衬衫样式开始生产,又弄了一堆俊男靓女拍摄广告照片,铺满了魔都大街小巷,很快便打开局面。

  现在一年也能贡献几十万的利润,非常可观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sw8.cc。优书网手机版:https://m.ysw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